心海拾贝(四十三)相皆虚妄(三)心生则法生

(续上期)
天上天下無如佛,
十方世界亦無比。
世間所有我盡見,
一切無有如佛者。
(摘自《大正藏·本缘部·佛本行集經卷第四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》)

前面两篇是从物质角度分析,本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,讨论第三点,心中有相,心外取相。

ooYBAFcJ67aAAdDaAAByF9nkzKQ184.jpg


按照生物学、物理学原理,外界物体的光线穿过角膜、瞳孔、晶状体,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相,经过大脑皮层加工为正立的相。
这样的表述,会产生两种认知:一、外面先已有相,进入眼中后,我再去识别;二、大脑皮层是分辨和认知主体。
佛法与此解释不同。
先谈第二点,依据佛法,分辨物体的是“心”!这个心,不是我们的心脏,也不是大脑皮层,但它会依靠大脑皮层来作用,这是佛法与现代科学认知的差别。这也意味着,没有大脑皮层,心仍能作用,仍能分辨,这会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渐被证明(现已有案例证明)。心的另外一个名字,就是我们所熟知的——佛!
再谈第一点,相是外面先有,还是内心先有?
经云:“由心生故,種種法生;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。”(《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·卷第一·前正谏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授》)
对于当今世界所有符号(包括您现在阅读的符号),如果我们不赋予其意义,它就毫无意义。当我们赋予它含义,它就成为文字,变得有意义了。所以,文字这个相,是我们心有,它才有,若我心没有,文字就如孩子胡乱画的线条,没有任何意义。文字,是我们心所生的法,是人造的,本无文字这个相。
宇宙、山川、动物等外在物体,只要它有名字,就已被我们的心分辨并定义了,当它被定义的刹那,文字相已先升起。所以,是心先有相,才有文字,并去描述它,若心无相,它什么都不是。谁会去描述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东西?

玻璃或纱虽然透明,却是我们与外物之间的屏障,文字就如玻璃、如纱,它隔断了我们对外物本来面目的认知——无相。我们将文字理解为外物,文字限定了我们对外物的理解。


timg (63).jpg


例如:一种中国式的、坐便的尿盆,即便是新生产的、干净的,也没有中国人会用它来喝水,因为这个名字、形状,包含了不净、肮脏、下贱等法。但对于不知尿盆为何用的外国人,却会很自然的用它来饮酒,这并非他们如乞丐不知肮脏,而是他们心中,没有它不净、肮脏、下贱等法。
尿盆的本来面目是——什么都不是!换一个说法:它有成为任何一种事物、功用的可能,而并非我们所定义的那样单一。这也意味着,它既可以是低贱的便器,也可以是放在佛前的尊贵供器。

心里所显现的外物是虚妄,内心的妄想、梦更是妄上加妄了。
这样的一种观法,就是契入事物的本来——无相。
经云:“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”(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》),如果理解了万物本无相,就见到真理了!
唐朝丹霞禅师在慧林寺遇天大寒,于是取木佛烧火取暖,院主(可能是寺院方丈)呵斥他:“你为何烧我木佛?”丹霞禅师用木杖拨灰说:“我烧取舍利。”院主说:“木佛怎有舍利?”丹霞禅师说:“既无舍利,再取两尊来烧。”此事以后,院主眉毛、胡须渐渐掉光了。(摘自《五灯会元·卷第五·邓州丹霞天然禅师》)有人问真觉大师:“丹霞烧木佛,上座有何过?”大师云:“上座只见佛。”又问:“丹霞又如何?”大师云:“丹霞烧木头。”(摘自《祖堂集·卷第四》)有人问洪州大宁道宽禅师:“丹霞烧木佛,为什么院主眉须堕落?”道宽禅师说:“贼不打贫儿家。”(《续传灯录·卷第七·石霜圆禅师法嗣》)丹霞禅师的境界,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学的。

丹霞烧木佛,院主眉须堕,

大根示大机,驴不堪象蹴。

木佛亦是相,烧相破诸妄,

待汝妄破尽,是妄即真相。

相皆虚妄,谈的是胜义谛,承认相存在是世俗谛,这两者是从不同角度来谈同一件事。圣龙树菩萨曰:“若不依俗谛,不得第一义。”(《中观论颂·观四谛品第二十四·圣龙树菩萨造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》)
胜义谛和世俗谛不能偏废,是不可分的。
(本小节完)
禅思:
释迦牟尼所言“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”(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》)这八个字里,都谈了哪些层次呢?还有哪些隐秘的信息是我们所不知的呢?


分享 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