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上天下無如佛,
十方世界亦無比。
世間所有我盡見,
一切無有如佛者。
(摘自《大正藏·本缘部·佛本行集經卷第四·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》)
苦,对我们世间人来说,无人会喜欢靠近它,人人皆避之如虎,那么,苦,带给我们的,仅仅就是种种不好的感受吗?
做为心理咨询师,在工作中发现,来访者当中,没有哪个人不是遇到了无法摆脱的苦,才来寻求帮助的,而在重新获得了积极、健康的人生以后,回头再看,没有苦,怎有动力寻求答案,怎能发生改变,怎能获得提升,怎能得到今天的乐呢?苦,对于这些重新获得快乐人生的来访者来说,是惩罚吗?难道不是提升生命的重要契机吗?
同样,对咨询师来说,同理心——这一基本技能,最完美的呈现其实并非是他努力去理解来访者的苦是什么、感受是什么,而是他有过与来访者类似的经历,承受过与来访者类似的苦,于是,他便立即与来访者产生共鸣。所以,对一名优秀的咨询师来说,苦,不是负担,而是人生的巨大财富,这在很多大师的传记中都可以找到答案。弗洛伊德、荣格等心理学大师,无不是在与苦为伴的过程中,成就其大师地位的。
回顾历史,如毛泽东这样的伟人,夫子这样的圣人,也无不是看到、经历了种种的苦,才思考为众生解决这些苦,进而迸发出无畏的勇气与智慧的火光。
释迦牟尼做王子时,在出行中遇到老、病、死患,而萌生修道之心,可以想见,如果他没有遇到这些苦,世尊是不会舍弃王位,离开王宫的。这样看来,苦,实在是得道、成就之因。
世尊悟道后,讲述的第一个法就是四圣谛——苦、集、灭、道,集是苦之因,道是灭之因。这简单的四个字,包含了世尊的一切教法,经云:“諸法悉已攝在四聖諦中。”(《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二·聖行品之二·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》)
苦是道之因,道是苦之果。有道才有灭,才能灭集,才能灭苦,这是入道的顺序(苦→道→灭→集)。修道有苦,有苦要寻苦之原因——集,找到原因——集,就有灭,灭掉集就有道,这是修道的顺序(道→苦→集→灭),四圣谛是一个闭环,苦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。
苦在四圣谛中排在第一位,是有原因的,有苦,才思摆脱;无苦,谁思摆脱?有苦,才有集,才有灭,才有道;无苦,就没有集、没有灭、怎能生道?怎能入道?
苦,是世尊走向解脱的动力之源!苦,也是我们心灵提升的动力之源。就如火箭的发动机,其推力虽然与前进方向相反,不是牵引力,但却使火箭快速向前。
那么,对无苦的人,例如:某些富有的人,或者穷乐呵的人,没有苦,是不是就没有了解脱之因,需要自找苦吃呢?这就回到了起点,我们此生的目标是什么?生命的意义在哪里?
如果人生的目标是提升自己,改变自己,那么,苦,难道不是人生最好的友伴吗?如果人生的目标是快乐、自在、享受人生,苦,岂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和负担?
每个人都有权体验自己的人生,无论是花天酒地、及时行乐,还是自找苦吃、享受苦行,都是无法被剥夺的权力,这样的状态,没有任何人能强迫其改变。
如果我们看到某人在生活中已很苦,只要稍稍调整自己就能摆脱这种状态,但他却丝毫也没有改变的意愿,这种现象一点也不令人奇怪,因为,苦,还没有真正击中他的心。至于改不改、何时改,都是自己的决择,他人无能为力。这就如同饭要自己吃,水要自己喝,别人替代不来。
苦在世间人看来,是挣扎、无助、惧怕、淹没、绝望,是如巨石一样真实而沉重的。但在出世间看来,却是空中花、道、无自性、安忍、般若,就如镜中的巨石,似有还无,是空性的。
有苦是世俗谛,无苦是胜义谛。经云:“无苦集灭道。”(《心经》)。这两者是从不同角度来谈同一件事。圣龙树菩萨曰:“若不依俗谛,不得第一义。”(《中观论颂·观四谛品第二十四·圣龙树菩萨造·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》)
胜义谛和世俗谛不能偏废,是不可分的。
禅思:
苦集灭道的顺序意味着什么?道是终点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