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为政篇第二》(一)为政以德


2.1 子曰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

为政者,广义指一切政治领导人,狭义指国家元首。“共”,“拱”通用,引申为围绕。人君安居其所,而得臣民围绕拥护,实由人君为政以德而然。中国文化尊重德性,无论国家领袖、机关首长,甚至为家长者,皆应以德为本。(摘录自李炳南讲述)

为政以德,不是以德为政,须深体此语脉。盖自正正他,皆名为政。(《四书藕益解》)

001Ozp45zy7BQxOQj5H8d&690.jpg

什么是德呢?

夫子曾对子路说:“由(子路)!知德者鲜矣。”(《论语·卫灵公第十五》)知道、了解德的人太少了!

德并非道德,道德有时代、地域、族群、宗教、法律特征,例如:在伊郎等伊斯兰国家和中国古代,允许一夫多妻,是道德的。但新中国的法律只允许一夫一妻,多妻违反法律,是不道德的。道德随时间变化,德超越时间;道德是小概念,德是大概念。

夫子似乎并没有给德一个明确的定义,他在这里举了一个北辰的例子。北辰,就是北极星,它对古人有着非凡的意义,古代不似现代,在航海、行军打仗时有北斗、GPS等卫星导航系统指引,古人在航海、野外没有任何参照物时,都要透过北极星来确定方位,才不会迷失方向。北斗七星无论怎样不停的运转,无论方位怎样的改变,七星中的天璇和天枢两星的连线总是指向北极星的。反之,如果北极星的位置总是在变,它就失去了定位的价值和作用了。所以,北极星代表着稳定、方向、指引、正确、希望。

这个比喻的引申含义是:国君要如北极星一样,在施政上要稳定、正确,给大家以指引和希望,而不能朝令夕改。无论臣子、国情如何变化,臣民始终都会心向国君,就如七星始终指向北极星一样。

北极星就代表着德。

u=3961941998,994818571&fm=26&gp=0.jpg

德和政是什么关系呢?

曾子云:“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,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”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”(《大学·曾子》)也就是说,治国就是修身,修身就是修德。

商纣王好酒淫乐,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。……以酒为池,县(悬)肉为林,使男女倮(裸)相逐其间,为长夜之饮。……重刑辟,有炮烙之法。……纣怒曰:“吾闻圣人心有七窍。”剖比干,观其心。箕子惧,乃佯狂为奴,又囚之。……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,纣走,入登鹿台,衣其宝玉衣,赴火而死。(摘录自《史记·卷三·殷本纪第三》)

商纣王虽天资聪颖,能手格猛兽,虽有如比干、箕子、微子等贤臣辅佐,但不修身,也不修德,杀比干、囚箕子、走微子,不听谏言,不以德治国,最后身死国灭。

周文王行善,诸侯都来找周文王来评断是非。曾有虞、芮两处人来找周文王评理,进入周国界以后,看到耕种的人都相互让畔(田的界限),民俗尊老爱幼,揖让为风,未等见文王,就惭愧的说:“我们所争,是周人所耻,还是别去了,自取其辱。”遂还,揖让而去。诸侯听闻此事,均说:“西伯(周文王)盖受命之君。”(《史记·卷四·周本纪第四·司马迁》)周文王、周武王修身、修德,赢得了诸侯的心,也赢得了民心。在牧野之战中,“纣师虽众,皆无战之心。”“纣师皆倒兵(倒戈)以战,以开武王(为武王开路)。”(《史记·卷四·周本纪第四·司马迁》)

周文王、武王皆修德、修身,诸侯皆心向文王、武王,冀其伐纣,百姓皆拥戴周王,连纣王的军队都临阵倒戈,所以,武王伐纣,非是用武,而是人心,人心所向,商怎能不灭?周怎能不立呢?人心向背从何而来?文王、武王修德的结果。

周朝建立以后,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王朝,前后约八百年。

所以,为政的超级治理模式,并非穷思极虑,以智凌人,而是修德、修身,返璞归真,能认识到这一点的,恐怕只有夫子这样的圣人吧!

老子云:“爱民治国,能无为乎?”(《道德经·第三章》)“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”(《道德经·第二章》)修德、修身故无为。


分享 :